南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多年的建城历史,年的南阳城市名称历史,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部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豫鄂陕交界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
南阳地名源说有二,均因位置得名。一为古说:水之北为阳,它地处伏牛山之南,汉水之北,故名南阳。二《释名》中说:“南阳在中国之南而居阳地,故以为名也。”
夏时期全图夏时期中心区域图商时期全图商时期中心区域图西周时期全图西周时期中心区域图西周时期南阳地区南阳是夏商王朝重要的活动区域,是夏商王朝经营南方和南方诸国北进中原的捷径。夏代南阳“本夏禹之国”。《史记·货殖列传》中载:“颖川、南阳夏人之居也”。夏都在阳城(今登封县告成镇),南阳地近夏都,当是夏氏民族的一部分。商世无考,《汉书·地理志》说:“殷因于夏,无所变革”就是说,商依夏制没有改变,夏和夏代以前的封国,在商时都还是偖侯国。《史记·齐太公世家》还说,“夏商之时,申、吕或封枝庶子孙,或为庶人”。这说明,当时南阳仍是姜姓后裔的所在地。尧曾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帝舜子义均封于南阳境内。
出土的甲骨文资料表明,商王朝在曾地(今河南省方城县一带)设置军营,商王曾在此屯驻。在市区东北部的十里庙遗址发现的铜渣等,是南阳人炼铜和铸铜的最早实物例证。由于南阳在夏代的杰出贡献,在西汉时,南阳人仍以“夏人”自居。商代为“南乡”,有谢、楚、邓等国。
西周时期,南阳境内方国林立,境内有申、吕、楚、鄀、鄫、鄂、谢、蓼、邓等国。周封申伯于此,故周时宛(今南阳市)为申伯国(《汉书·地理志》),“其城故申伯之都”(《水经·淯水注》)。原吕国后绝,周穆王时重封。申、吕同是姜姓国家,在周代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姬姓的曾、唐,嫚姓的邓,任姓的谢,芈姓的楚,姞姓的鄂等纷纷于此立国,并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周夷王时,以丹阳(今淅川丹江河北岸)为国都的楚,举兵北上,一度占领了鄂、庸和扬越,后被周王室及偖侯国兴兵收回。周厉王时鄂国(今卧龙区石桥镇)首领驭方联合南夷、淮夷北侵中原,周王对鄂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平乱战争。为巩固周王室对南方的统治,周宣王派其舅申伯“于邑于谢”“南土是保”。
春秋时期全图春秋时期黄河长江中下游区域春秋时期南阳地区战国时期全图战国诸侯称雄形势图(公元前年)战国时期南阳地区(公元前年)春秋时期(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周平王虽征调军队戍申、戍甫,但终究挡不住日渐强大的楚国北进中原的步伐。楚于春秋之世逐渐灭掉了申、邓、唐等国,打开了挺进中原的通道,并于申国故地设置县邑,组建了令中原诸侯闻风丧胆的申之师,南阳申地遂成为楚争霸中原、饮马黄河的基地。楚王经常在申地活动,并在申地会盟诸侯。春秋时期吴国曾出兵攻楚,一度占领楚都,其行军路线就是从方城三隘进入南阳盆地,然后挥师南下的。
战国时期(公元前年~公元前年),方城一线是楚国北部的自然军事屏障。方城之内的宛,是全国著名的冶铸中心,宛地生产铁制兵器被誉为“惨如蜂虿”,天下闻名。在南阳的西部,通往西秦的武关道,成为秦、楚联络的要道,也成为秦楚争雄的关键地带。公元前年著名的丹阳之战,秦国兵士走的就是这条路;楚举兵伐秦,出武关、战蓝关走的也是这条路。夏路(三鸦路)成为楚与中原诸国交往的重要通道。公元前年,楚鄂君启沿江水、淯水北上,然后改陆路经阳丘、象禾,到达郢都走的就是此路。战国晚期,方城一线成为楚与韩、魏争夺的要地,经过公元前年的垂沙之战等一系列战役,韩终于占据了南阳中心—宛地。公元前年秦攻韩拔宛,宛为秦国所有,秦昭王封泾阳君公子市于宛。秦昭王三十五年(前),开始设置南阳郡,郡治宛,因其位于伏牛山之南,居汉水之北而得名“南阳”,由此开启了南阳近年的城市名称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