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大河中流仝玲守护一碗烩面上海会客厅澎
TUhjnbcbe - 2024/10/27 17:23:00
                            

大河财立方上海会客厅第14期

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丘眉

如果有人夸家乡的美食,请不要和他杠,他夸的可能是他的家乡,更可能只是变相、含蓄地告诉你,此刻他有多想家。

——博望坡智囊团漫画家

▲大河财立方上海会客厅主编丘眉(右)对话“博望坡”创始人仝玲

“妹子,太实在了,你真的来啦?!”“你想吃,我就来了!”

年2月下旬,上海博望坡餐厅的创始人仝玲拎着一盒地道的河南特色美食水煎包,从浦西徐家汇漕溪路,向东横穿20多公里,到达浦东一位老乡的小区门口。那天,他们都掉了眼泪。

3月28日下午,当仝玲向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回忆起这背后的故事,再次掉泪,“感恩,激动”。

▲3月28日,大河财立方上海会客厅“大河中流”专题报道组,与特邀观察员马学杰共同走进于年创建的上海第一家河南餐馆“博望坡”,与创始人仝玲对话。

“关店吗?”

年2月下旬,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上海仍然处于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一级响应状态,上海的旅游业按下暂停键,餐饮业更是处于冰冻状态。

“餐饮近些年很难赚钱,一般都是保持资金链循环转动。但受疫情的影响,转不动,断了。”仝玲说。上海从1月24日起进入一级响应状态,倡议市民留在家中不走动,公共场所纷纷关闭。年前,博望坡包括尾牙等各种订餐都取消了,留下大量库存。

另一方面,博望坡两家门店,总共20多名厨师及服务员,都来自河南老家。疫情暴发后,他们都慌了,着急回家。仝玲一个个做工作,“很难”。

家乡一位年长的老师傅对她说:“如果都留下来,你压力会很大。万一有人意外感染了,这么多人,你怎么办?”“这听起来是反对的话,其实是不一样的温暖。”仝玲认为。

老师傅的话反而坚定了仝玲的决心,她苦口婆心地帮大家分析了回乡途中存在的感染风险,以及在沪听从安排的好处。随后,仝玲安排好大家留沪的日常生活,从门店到宿舍,两点一线保证三消毒、量体温,并分组互相监督。

“我把他们带到上海,希望一个都不能少。如今把他们留在上海减少流动,则是对上海、对家乡、对他们更为负责的做法。”

2月3日,农历正月初十。以往,这是餐饮业包括博望坡一年最旺食季的开始;而今年此时餐饮业甚至不能恢复正常营业。资金断流,而房租及员工的支出却一样不能停。更为头疼的是,“员工的情绪还不稳定”。

继续往下走吗?要不要关掉其中一家门店?仝玲于年创建了博望坡,经历过许多困难,包括“非典”时期,她都坚守住了。但这一次,在疫情的冲击下,她第一次萌生了关店的念头。“博望坡就像是自己养育的孩子一样。”仝玲含着泪水。

守护一碗烩面

仝玲出生于河南方城。那是南阳市下辖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方城古称裕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始于夏代、为禹贡豫州之域,是中国丝绸之路发源地之一,是丝绸之路开拓者博望侯张骞的故里。

年,仝玲跟随大哥一起到上海打拼。“因饮食不习惯,那时候特别想家,很想吃烩面。”仝玲与大哥及其他乡友跑遍了整个上海滩,却没有寻到一家河南餐馆。

“不管有多大的事情,一碗烩面,一口胡辣汤,不管什么都能平复过去。”仝玲把烩面当做人生必吃的一碗面。自己是这样,仝玲相信其他乡友也一样。

年,仝玲以家乡“博望侯”之名创建了“博望坡”,亦为上海的第一家河南餐馆。“博望坡所有的乡味美食都是在为自己和老乡们找回儿时的记忆。”

长期以来,仝玲都相信一碗面的力量。年,第一家“博望坡”门店所在的弘基休闲广场,因为市政规划拆迁,要求所有商家撤离。博望坡是第一家进驻的商家,也成为唯一坚守到最后一天的商家。

“那时候信息还不算发达,平时有老乡习惯中午过来吃一碗面,缓解一下忙碌的心情。我担心搬走后,他们寻不到我们。”因此,直到最后停水停电那天,仝玲才不得已关闭了店门。

“最后一天正在搬离的中午,还等到一位过来吃烩面的老乡。”仝玲亲自开车把老乡带到了新开的第二家门店——漕溪路店,“美美地吃了一顿烩面。这位在沪老乡每次见面都会提到那一天”。

烩面在豫菜里最为广知。“烩,一个是主人会把家里,甚至是从东家西家借来的东西拿来招待客人;另一个是会面的谐音。河南人好礼好客好聚会。”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一贯坚强坚守的仝玲觉得自己守不住了。她每天带着小女儿到店里,就像正常营业一样。她让所有的员工搞卫生、消毒、搞培训。“给他们找活干,不让他们闲着。”她让自己看起来仍然像没事人一样,“但是整整有一个星期,我每天晚上睡不着。”最后,她自己已不敢开车,“眼睛实在睁不开了。”

终于,仝玲将自己关在茶馆,第一次跟周边几位最为敬佩的乡友发出了求助信号。

“博望坡有难”的消息开始在上海的乡友群中不断传播。很多老乡以及老乡的朋友们纷纷伸出援手。一些不认识的人,因为老乡的推介,也都来主动提供支持。“特别感恩。”仝玲说。

疫情期间,仝玲还意外收获了一个年轻高学历的博士级顾问团,她称之为“博望坡智囊团”。

“在上海的河南人中,人才很多,尤其是八零后、九零后,很多都是博士级别。”其中一位博士是漫画发烧友,特别开启每日漫画打卡博望坡。

“请告诉博望坡的烩面,我好想念她。”“如果有人夸家乡的美食,请不要和他杠,他夸的可能是他的家乡,更可能只是变相、含蓄地告诉你,此刻他有多想家。”这些漫画配文成了“博望坡”传播的金句。“最后,很多人说,守护博望坡就是守护我们在上海的‘窝’。”仝玲说,“今年,我流了最多的感恩的眼泪。”

想吃“水煎包”

水煎包,属豫菜菜系,是特色传统风味小吃。“小时候,赶集或者农会的时候,好像满街都是水煎包。看到就会想要流口水。不过当时条件差,感觉很贵,在我们看来是‘奢侈品’。”仝玲说。

某天,一位老乡跟仝玲说想吃水煎包。“原本他只是随口说了一下。”当老乡看到仝玲拎着水煎包出现在小区门口时,特别激动,“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温暖拥抱。”仝玲说道。

疫情期间,仝玲和她先生还有其他亲人,分头行动,专车送美食上门。而且,对不同老乡,仝玲会准备一些不同的家乡美食。“每天收到最多的都是老乡的感谢和支持鼓励的话语。”

随着包子、油馍、胡辣汤全城特别专递的信息传递出去,越来越多的乡友加入了队伍。“每一次送餐,他们都会说一句:‘加油!会过去的!’眼下,博望坡还处在抗疫复苏的开始。但是员工有了基本的活干,心情稍微稳定下来。感恩老乡在疫情中的帮助,博望坡线上送餐服务陆续开放中。”

一口大锅“别”上醇正家乡

年,为了让在沪老乡能尝到地道的家乡味道,博望坡专门从老家请了一位大师傅。大师傅从河南老家背来了两口大锅、一袋黄土,坐火车来到上海,专门制作传统工艺的吊炉烧饼。

这两口锅在博望坡再无后者。因为之后那种大锅因外表锋利不被允许坐火车时随身携带。

吊炉烧饼的锅是吊起来的。“全是手工设计自己做的,烧饼倒贴上,用我们河南的说法是‘别’上去的。”仝玲介绍。

也是在年,三门峡的榆钱与槐花、温县的铁棍山药、济源的槐花等河南特色农产品,随着物流愈加便利,陆续不断地在当季直达上海博望坡。“乡友们都吃得出来。比如山南面的槐花与山北面的槐花,都是不一样的。有很多乡友反馈,在上海,在博望坡,能吃上地道的家乡菜,得劲儿。”

博望坡漕溪路店,在徐汇区漕溪路号,老凤祥总部希岸酒店一楼。因为老乡的需求,仝玲后来在二楼开出了一间私密性很好的“博望坡茶楼”。茶楼门口每年贴的对联都是一位老乡自己编写的。

“有许多老乡提供支持和帮助,遇到特殊困难时,都是他们主动添砖加瓦。乡友早已把这里当作‘家’了。博望坡21年,能坚守到今天,主要是乡友、乡情、乡味,而不仅仅是‘商’。”仝玲说。

原标题:《大河中流仝玲:守护一碗烩面|上海会客厅》

1
查看完整版本: 大河中流仝玲守护一碗烩面上海会客厅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