纷乱的天下,在董卓祸乱朝纲之时,以讨伐董卓为名的各路郡州即已纷纷起兵,积蓄力量,不断壮大。董卓死后,各路诸侯顿时师出无名。但趁势崛起的各种势力再无甘于为臣之心,你争我夺,都有觊觎皇权之意。
自东汉献帝迁都许都,以曹操、刘备、孙权为代表的乱世枭雄,终于在东汉日渐残破的疆域上形成鼎力,开启了风起云涌的魏、蜀、吴三国时代。
不妨回到初平元年,即年。
以袁绍为盟主讨伐董卓的阵营中,奋武将军曹操眼看盟军中虽有各路军队十多万人,却终日大吃大喝,不思谋略,于是斥责说,大军瞻前顾后,不敢进兵,会使天下百姓绝望。如果此时能够驻守成皋,控制敖仓,封锁缳辕、太谷二关,占据所有险要之地,再让南阳的军队进军丹水县和析县,挺进武关,以威震三辅地区,天下就可以快速平定。
从这番言辞来看,曹操对周边关隘地貌十分熟悉,能够说出如此攻防自如的战术安排,显然参详过这一区域的地图。
联军没有采纳曹操的策略,曹操就决定带领自己的人马单干。要知道,曹操本是朝廷的典军校尉,见董卓倒行逆施,不愿与其合作,才改易姓名逃出京师“散家财,合义兵”,首倡义兵号召天下英雄讨伐董卓。如今加盟袁绍麾下,却看不到希望,只能自己发展壮大。
及至后来,因迎接汉献帝到许都之功,曹操被任命为司空,代理车骑将军,从此真正站上了历史舞台正中央。
有了权力,能够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没有像别的枭雄一样横征暴敛,残害百姓,而是立即用一场与地图有关的轰轰烈烈的运动,拉开了曹魏政权含苞待放的序幕。
东汉末年诸势力中,曹操对地图很有研究,而且极为重视收集和绘制地图。曹魏之所以强大,与多次在军事斗争、农业生产等方面的正确使用地图有很大关系。
这项名为屯田制的运动就和地图息息相关。早在曹操占领兖州自领兖州牧时,曾任命枣祗为东阿令镇守东阿。枣祗在东阿期间,致力于劝课农桑,积谷屯粮,收效甚好。
苦于历经战乱粮食救济不上的曹操,立即把许都周边荒芜的土地加以利用,仿效枣祗在东阿的屯田制度,大力推行开来。
屯田就是将荒芜的无主农田收归国家所有,把招募到的大批流民按军队的编制编成组,国家提供土地、种子、耕牛和农具,由他们开垦耕种,获得的收成由国家和屯田的农民按比例分成。
要统计屯田的地亩数,再分配给流民种植,必然要经实地测量后绘制成地图进行分配。为保证屯田制的实施,曹操专门设置屯田都尉的官职,由枣祗担任。此后还接受枣祗的建议,下令军队屯田,从而使屯田制得到广泛推行。随之,曹操又置典农都尉、典农校尉、典农中郎将等专项官职,保证了屯田的实施。
屯田成效卓著,第一年就得谷百万斛,不仅为曹操解决了令人头疼的军粮问题,而且还为他争取了大量的人口,从而加快了曹操统一北方的进程。同时,长期遭受战争破坏的北方农业生产,在短期内得以恢复并稳定了下来。失去土地的农民重新回到土地上来,许多荒芜的农田也被开垦,社会经济得到复苏。
后期,东吴、蜀汉也都实行过屯田,只是规模和成就都不及曹魏。
手里有粮,心中不慌。献帝身在许都,曹操近水楼台先得月,便借由朝廷名义来讨伐各地群雄,先后破袁术、灭吕布、降张绣、逐刘备。通过官渡之战大败袁绍,又过几年时间,消灭了袁绍三个儿子残余的势力,平定辽东公孙康后,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曹操更加高度重视地图的作用。
尤其官渡之战,袁绍的军队一败涂地,弃军逃跑。曹军没有赶尽杀绝,而是缴获了他们全部的辎重物资、图册书藏。因此,袁绍所藏的大量地图也就落入曹操手中。
在军事史上,官渡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其过程冗长不再赘言。此战曹操客观上处于劣势地位,但他能扬长避短,采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使战争向有利于自己的方面转化。从曹操早年间用兵谋略就高度重视地理环境和战略格局的变化来看,曹操显然对地图的使用炉火纯青。否则,兵力和处境早先并不占优的曹操,无法统一北方,称雄天下。
此外,为弥补军费不足,曹操还在军中设置了摸金校尉、发丘中郎将,专司盗取王侯墓葬。一些随葬幸免于战乱的地图,也就收入曹操囊中。实事求是地说,曹操的确懂地图。
他在建安九年(年)颁布户调令,改革户籍制度,取代了汉朝以来的算赋和口赋,从此户调与田租一起成为国家的正式赋税。
户籍自古和地图同体,因此要准确了解天下户籍和人口,必须依靠地图统计汇总。东汉后期沉重的人头税改为户调制后,的确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促进了经济的持续恢复。
在水利工程方面,也有曹操使用地图的痕迹。建安五年(年),曹操派刘馥为扬州刺史,当时,汉初修建的七门堰因为年久失修,水利几乎全废。刘馥“修筑断龙舒水,灌田千五百顷”。这项工程同样离不开实测绘图。
建安十八年(年),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建魏国,定国都于邺城。魏国拥有冀州十郡之地,置丞相、太尉、大将军等百官。到建安二十一年(年)四月,汉献帝又册封曹操为魏王,位列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旒冕、车服、旌旗、礼乐郊祀天地,出入得称警跸,宗庙、祖、腊皆如汉制,国都邺城。王子皆为列侯。名义上还是臣子的曹操,实际上等同于皇帝,而且魏王的封号也成了后来曹丕称帝后的国号。
地图无形中助力了曹操的霸业,为把这些来之不易的地图和典籍保护利用起来,曹操一方面搜采东汉官府遗书,藏于三阁,以建立魏国官藏体系。另一方面则设秘书令、秘书丞,充中书之任而兼管图书秘籍。当时的目录学家郑默就充任秘书郎,在魏国崇文馆主管三阁图书秘籍,并编成藏书目录《魏中经簿》,记载魏国一朝藏书和典籍的情况。
建安二十五年(年)正月,曹操病逝在洛阳,终年66岁,谥曰武王。
身为魏王太子的曹丕继位为丞相、魏王,改建安二十五年为延康元年。
汉王朝的天下从董卓叛乱伊始就形同虚设,曹操在世时也把汉室皇帝当傀儡,曹丕则索性一脚踢开汉献帝,先假模假样谦让一番,后接受所谓的“禅让”,登受禅台称帝,改元黄初,改雒阳为洛阳,大赦天下。东汉就此彻底灭亡,魏王朝新立,曹丕是为魏文帝。
曹丕对地图等典籍还是比较重视的。继位之初,就设中书令典尚书奏事;改秘书令为秘书监,专掌艺文图籍,中书与秘书分开。置秘书监,秘书左、右丞,秘书郎中官职。其中秘书丞协助秘书监统领官府藏书机构之各项事务;秘书郎中又称秘书郎,掌管图书的收藏及分判校勘、抄写事务;后又设秘书校书郎,专掌校勘残缺,正定脱误之事。这些举措,对包括地图在内的典籍修复和整理很有意义。
曹丕在政治抱负上,继承了曹操统一山河的志向,对外一向主张征伐。可惜三次亲征东吴,均没有取得太大的效果。但不容忽视的是,在征伐东吴及消灭蜀汉的准备阶段,曹丕对地图的需求表现出强烈的渴望。他特意要求各级官吏,用尽一切办法编撰和访求东吴和蜀汉的地图。尤其是蜀汉的地图,待到后来曹奂在位期间司马昭分兵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进攻蜀汉,魏军所用的地图对比前往蜀汉所经之地,无论地域的距离远近,山川的险易标示,或是征途的曲直,一一校验地图所记载事项,都没有差错。
曹丕之后其子曹叡继位,是为魏明帝。
关于地图,魏明帝也有所倚重。先是在版图上,对行政区划进行了一番改革,诏令诸王们改封为诸侯王,各以所管辖的郡为诸侯国。随即太和六年(年),从三月到十二月,明帝开启了一次东巡,所经之处甚多,若无地图规划行程,显然是不合理的。
当然,魏明帝和地图关系最大的事项,莫过于营建宫室。
皇家营造宫殿,当然要绘制规划设计图。魏明帝大修洛阳宫,新建昭阳殿和太极殿,筑总章观。大兴土木让许多百姓贻误农时而影响耕种,从而也为魏政权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曹魏第四位帝王是曹髦,因不满司马氏专权秉政,甘露五年(年),亲自讨伐司马昭,结果为太子舍人成济所弑,年仅19岁。
曹髦死后,司马昭立曹奂为帝。曹奂虽名为皇帝,但实为司马氏的傀儡。咸熙二年(年),司马昭死后,其子司马炎嗣位晋王,篡夺曹魏政权,曹魏随即灭亡。
三国时另一政权蜀汉,是汉室刘备创建的。传承两代,立国43年,被魏军消灭了,蜀汉也无奈地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东吴则是踞守长江之险,乃三国中历时最久的政权。传3世4主,立国59年,亡于西晋。
随着东吴灭国,三国时代就此终结,天命王权移交给了司马氏的晋王朝。
三国鼎立,天下动荡不安,此间地图难有勃勃的生机,就算曹魏的曹操、曹丕父子,蜀汉的诸葛孔明丞相和东吴的孙权大帝都能意识到地图的重要性,并试图借助地图的力量永固江山,完成统一,但都功败垂成,仿佛天命王权并不属于他们之中的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政权。
因此,三国时期,地图也就如过眼云烟一般,稍纵即逝,空余淡淡的身影。
(本文图片来自《地图生死劫:天命王权》《地图:谁主沉浮?》《中国古都城地图》等书。本文文字摘自《地图生死劫:天命王权》;《地图生死劫:天命王权》《地图:谁主沉浮?》,前卫著,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
地图主题书店营业时间
周一至周日9:00—18:30
-
中国首家地图主题书店在北京三里河路甲50号开业了!
中国地图出版集团旗下的地图主题书店就位于北京著名的秋季打卡胜地银杏大道三里河路甲50号。
地图主题书店:-,CALL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