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周刊》全媒体记者张兵□特约记者薛邦熠
全文字,阅读约需2.2分钟
“中医是我们国家几千年传承下来的瑰宝,随着岁月的流逝,很多过往的良方、妙方都失传了,作为中医人,我们有责任找回这些消逝在历史长河中的‘宝贝’。”
“挖了很久也没挖到,一直挖,当听到‘铛’的一声的时候,我就知道找到了,那是一个陶罐,里面就装有一本处方!”时隔多年,董振华仍掩饰不住当年找到“宝贝”时的兴奋劲。
正是凭借这本外公流传下来的30多页处方,董振华开启了她悬壶济世的一生。
自年从河南中医学院毕业后,董振华医院、医院、北京财政部门诊部、首都医院顺义院区担任医师,在这期间,董振华治愈了无数类风湿病和癌症患者,为病患家庭带去了希望。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是董振华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退休老中医董振华
救母心切踏医途
年,董振华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市社旗县丁庄乡,她怎么也没想到,她的第一个病人竟是她的母亲。
上世纪80年代初,董振华的母亲王立敏罹患严重的类风湿,身体沉僵,浑身疼痛,最后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
“如果你外公在世,我可能还有救。”董振华的外公曾是远近闻名的医生,在得知他可能将治疗类风湿的处方埋在祖屋的地下后,董振华立刻前去挖掘,挖了数米深后,她竟然真的发现了一个装有中医笔记的陶罐。
然而,为了防止泄露,整个处方都是用隐喻写成,如菊花被写成“遍地香”,救母心切的董振华四处向老中医和乡野樵夫求教,终于破解了处方。持续服用一年多后,董振华竟奇迹般地帮助母亲战胜了被称为“第二癌症”的类风湿。
年,原河南中医学院教授冯官秀回乡探亲,惜才的他建议董振华去河南中医学院研读中医。在冯官秀的鼓励下,董振华于当年踏上了求学之路。也正是在大学期间,她按照外公的处方,配制了能治疗类风湿的“顽痹回春液”。
年,董振华在学院门诊实习,碰见了只有36岁的王爱玲,当时她嘴张不开,不能出汗,很多医生束手无策。董振华救人心切,立刻给她配了些药。
吃了天的药后,王爱玲能出汗了,“这是好事,说明气血通了”;两年后,王爱玲能慢慢行走了。她的父亲专门为董振华写了一首赞誉诗贴在大街小巷上:“木兰从军美名传,清照雄笔写大千。河南中院出才女,风湿病人见晴天。”
一传十,十传百,很多患者慕名而来,找董振华看病。
“类风湿是‘内湿’,发病原因是肝、脾、肾功能失调,挡不住‘外湿’,我的处方就是‘补气养血,化瘀通络’。”据临床统计,董振华至今已治疗了2万多例类风湿病患者。
医人医癌更医心
年,董振华的公公得了肺癌,接连的化疗让他痛苦不堪。董振华以外公治疗胃癌和食管癌的处方为基础,配制出了治疗肺癌的处方。服用后,被诊断只能活3个月的公公,寿命足足延长了近3年。
“中药不是‘杀癌’,而是‘化癌’。”董振华说,中医是通过调理,慢慢将癌症患处软化,即“补气养血,软坚散结”。随着经验的日益丰富,她已能配制治疗不同癌症的处方。
年,董振华罹患恶性卵巢癌,发现时已至晚期,癌细胞转移至骨髓并出现覆膜积水。她一边积极配合西医治疗,一边自己开方服用中药,在中西医结合的疗法下,死亡率极高的低分化腺癌,最终高举降旗。
患病期间,董振华的母亲给了她极大的鼓励,医院医生的爱人也一直陪伴着她,这让董振华意识到,家庭因素对病人康复十分重要。
“很多病不是用药物治好,而是将心结解开。”董振华认为,情绪是癌症最大的诱因,“夫妻恩爱、子女孝顺,再难的病都能治愈。”
生活中,董振华是个孝顺的女儿。年轻时,因家里孩子都小,母亲王立敏放弃了去文工团的机会,她最大的心愿就是能登台唱一首豫剧。董振华多方托人协调,终于在年陪同母亲参加央视节目《向幸福出发》,实现了母亲多年的梦想。
董振华说,她希望与有识之士联手,共同开办疗养院,专门收养病情严重的癌症患者,用中医药的方法进行诊治,同时聘请心理学老师,帮患者解开心结,“这样能救好多人”。
医者仁心系天下
“救死扶伤,行善积福,帮人如帮己”,30多年行医生涯中,董振华治疗最多的是农村因病致贫的百姓,用良好医德赢得了口碑。
为保证药效,董振华一直坚持采用足年份的野生药材,并根据每位患者的舌苔、脉相等症状,为他们量身定制药方,“中医讲究‘一方一药对一症’,每个人的发病机理不一样,用药也不一样”。
董振华还着力传播中医文化,在新加坡、洛杉矶等地举办的世界中西医结合年会上,她介绍了类风湿的病因、治疗方法,引起了国际医学界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