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南阳的道路,有很多在命名上存在疑虑,值得商榷。比如长江北路,很多人认为此路不知所踪,到底指的是哪一条路?实在让人费解。因为长江路在白河南,是一条东西之路,东起南阳老国道魏营村,西至伏牛路白河加油站。长江路上有长江东路、长江中路和长江西路,那么长江北路一定是指长江路以北的道路,而且应该是与长江路平行的东西路,可是,长江北路却是一条南北路,南起雪枫路(双铺),北至信臣路(或迎宾大道),即原来机场西侧的老国道,现属于省道S83。至于它与长江路有什么关联?不得而知,反正它就叫长江北路。你说奇怪不奇怪?!
抛开长江北路,今天我们来谈一谈申伯大道。随着南阳的快速发展,省副中心城市建设,南阳城市框架拉大,出现了一条与长江北路命名方法同样的新路--新华东路(简称新东路)。新华路是一条东西路,新华东路却是一条南北路,南起独山大道,北至信臣路,现在还在施工,部分路段已通车。因为经过新建的申伯公园,所以后来新东路易名为申伯大道。至于为什么定名为申伯大道,估计与张衡大道,仲景大道,光武大道,范蠡大道,信臣大道,杜诗大道,邓禹大道一样,体现南阳人文风格,毕竟南阳是个文化名城。
实际史书上并无记载申伯对南阳的具体作为,但从其子嗣及申国命运来看,申伯的能力可谓很一般。南阳要纪念的可能是申国而非申伯!申国是西周时期的小型诸侯国,而申伯是周厉王分封他为申国君主后改的姓名。
史料记载:申伯为炎帝部落人氏,姜姓,原名为姜方伯,周厉王的妻舅,周宣王的母舅。因为是皇亲国戚这层关系,周厉王把姜方伯分封到申国(今河南省南阳市)当开国君主,后才改名为申伯。因为周代实行“赐姓命氏”制度。按血统赐姓,以国名、地名、职官名等等而命氏。天子分封给臣下土地,必须立一个新宗,即所谓的“致邑立宗”。新立的宗需要有一个名称,就是“氏”。周厉王娶申伯的妹妹为后妃,为了遏制“南土”楚国势力的崛起,又能“封建亲戚以蕃屏国”,因此周宣王增封其为“申伯”,建立“申国”。周宣王时期又把谢邑册封给申伯,后来申伯又成为中华谢氏的宗祖。
申伯的封地在淮河上游地区,周宣王命大臣召伯建造都城,周宣王“饯送申伯还南,防御夷楚,保卫南土”。申伯在谢邑定居(今河南南阳唐河县一带),谢邑原为古谢国(疆域约70平方公里,西周初年已灭亡)封地。为了在谢邑新建申国首都,宣王命召伯虎从淮夷前线调至谢邑,“定申伯之宅(宫室)”,营建先王“寝庙”,划定“申伯土田”。申伯就国的时候,宣王为其举行了盛大的欢送仪式,大臣尹吉甫作《崧高》一诗歌咏其事,此篇后收入《诗经》。年在唐河出土的西周墓中,曾出土申国青铜器,证明周宣王之舅申伯封于谢,以邑为氏。
到了西周末年,周幽王废申后所生之子宜臼,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引起了申侯(申伯之侄子)的不满。申侯与缯国、西戎联合伐周,导致西周的灭亡。公元前年,申侯立太子宜臼为周王(周平王),迁都洛邑,再次充当了扭转乾坤、开辟新时代的角色。
申伯为现代谢氏始祖,不仅有文献可考,也得到了所有谢氏宗亲会的认可。申伯是炎帝之后,他的祖先“四岳氏·伯夷”尧舜时人,姜姓,炎帝神农氏的第十四世孙、共工的玄孙,大约生活在公元前年前后。《史记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第二》: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於吕,或封於申,姓姜氏。夏商之时,申、吕或封枝庶子孙,或为庶人,尚其后苗裔也。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
申伯因为是周宣王的母舅,申伯的待遇极为优渥,封往谢邑时先派大臣召公去做立国的准备工作,还赐给许多的器物,有诗为证:“肃肃谢功,召伯营之。烈烈征师,召伯成之。”
申伯子孙以谢为姓氏,因此现代谢姓人都尊他为先祖。春秋早期,楚国北上,地处要冲的申国成了攻击目标之一。周庄王九年(公元前年),南申国被楚文王亲率大军所灭,设为县。申伯的子孙按照当时“以封邑为姓”的习惯,以新都之谢邑名为谢氏。
从各种文献来考察,并未记述申伯在南阳的具体事迹和大事件,但南阳古称申国确系申伯封地,只是昔日的疆域地图并不十分明晰,随着南阳考古的不断挖掘,大量西周文物的出土证实:申伯就国南阳后,改进石、陶生活用具,发展金属生产工具,扩大黄牛饲养,鼓励国人垦荒。同时调整防御思想,加强战车与水军建设,有效地阻止了楚国势力的北进,为南阳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宣王中兴”作出了贡献。申伯作为申国的国君,这是不争的事实。至于申伯公园,也是南阳人纪念申伯的唯一历史遗迹。南阳将城东新建的新东路易名为申伯大道,正是为了更好的呈现西周时期的南阳古邑文化,以及南阳对故土旧主申伯的殷殷纪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