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唐河县源潭镇走出来的教育大家张恒光下
TUhjnbcbe - 2024/6/7 20:53:00

07不计荣辱光明磊落年暑假“肃反”运动中张恒光也受到了冲击,与所谓“有历史问题”的很多人关押在黄州一字门外临江的黄冈中学,期间,有人不堪受辱投江自杀,当张恒光家人听到这消息时,因担心他的处境,而担惊受怕。半月后,张恒光回来探家,他的老伴含泪劝说他:“你要想开啊,千万别做傻事!”他坦然一笑说:“你们放心吧,我决不会去自杀!我一生光明磊落,对得起党,晓舟在延安整风时,曾被关押经过两年半的审查最终以查无问题的结论获释。”听了张恒光这一席话,家人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一个多月后,审查结束,以“坦白交待彻底、态度好”,而“免予处分,继续留教”,9月1日开学,照常上课。过后才得知在审查期间,他过去曾保护过的地下党老同志:张旺午、王子厚、张晓初、李协民等都给予证言,给予政治担保,他们对调查人员说:“没有他,我的头早掉了!”、“他掩护了党的地下组织有很大的功劳”、“他实际上就是一个没有党籍的共产党员”。年下半年黄州中学召开教师会议开展“大鸣大放”,以大字报形式向党提出意见,号召大家向党“交心”,帮助整风。张恒光虽然参加了多次会议,但他没有提出任何意见,时任校长的邓秀芳(女)对他说,你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知识分子,是爱国民主人士,应该带头向党提意见,在她的多次劝说下,在这次“鸣放”中提出两条意见:一、解放后有些共产党干部不自律,飞黄腾达之后,便抛弃当初同甘共苦的糟糠之妻,是当代的陈世美,在人民群众中造成极坏影响。二、据报道:年长江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水,在军民全力抗洪抢险的情况下,这次特大洪水虽然保住了荆江大堤和武汉市的主要市区,但仍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受灾人口达万人,数万人无家可归。张恒光当时耳闻目睹受灾群众的饥馑,他提出政府救灾款物不能及时发放灾民手中,安置不到位。张恒光两条意见被定罪:污蔑党的领导,攻击政府,破坏党和人民的关系,造谣惑众,制造事端。划为右派下乡监督劳动三年。年4月20日从湖北返回原籍河南唐河源潭。回到家乡一家三口无有安身之处,老家张岗的数十间房子,于年其侄子张学选已经全部上交农会。一家人商量想租房居住源潭街,25日,张恒光和儿子拿着户口迁移证明等手续到源潭街派出所上户口,所长看后严厉的说道:“一个右派分子是下乡改造的,不是叫你住在街上享福的,限你三天到乡下去,否则绳捆批斗你。”街上不能居住,无奈他只好住在妻子李荃真娘家大李湾。大舅哥从他的住处中,给他们一家腾了两间一大一小的土坯破草房,由于房子矮,出进都碰头,一遇刮大风摇摇欲坠,一遇下大雨不能入睡,常年修缮。张恒光自己动手垒了一张土坯床和一张土桌。在这岗峦起伏的偏僻落后的乡下,一住就是21年。21个春节他总重复写着同一幅对联:村绕河流东到海,户对岗峦上接天横批:春回大地张恒光下放到大李湾后,被勒令去源潭东胡李村劳动改造队劳动一年。年劳动期满返回大李湾参加生产劳动。年“吃食堂”由于饥饿,全身浮肿,不能行走,命悬一线,这时妻弟李芳山在村邻的帮助下把他抬上牛车拉到五十里外的县城,在李芳山的护送下乘车把他送到许昌儿子李海云那里,在李云海的照料下,张恒光几天后恢复行走。之后又乘火车到西安侄子张学庸所在的医大进行治疗和修养。三个月痊愈返乡继续劳动。在劳动中任劳任怨,埋头苦干,沉默寡言,从不旷工,不怕脏,不怕累,不怕苦,抢着干掏大粪、清理牛铺、粪坑的脏活。受到了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幸运的是没有受到歧视和批斗。张恒光五十年代居住的草房年-年,在“清理阶级队伍”期间,前来张恒光家登门调查的外地专案组络绎不绝。有些调查人员别有用心,挟嫌报复,排除异己,打击报复所谓有“历史问题”的人。无中生有、捕风捉影的诬陷为“阶级敌人”。他们逼迫他写伪证,来搞垮他的一些同事、学生以及解放前夕在临汝搞地下工作的王子厚、张旺午、李协民等人,诬陷他们是阶级敌人。但他坚持原则、义正言辞的断然拒绝了他们的无理要求。那些人威胁、呵斥、并恐吓道:“你不作证,就是包庇坏人,不然把你送进大牢!”他义愤填膺地回答道:“我绝不诬陷和冤枉一个好人,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要实事求是,你就是炮崩我,我也不说瞎话!”说得那些居心叵测的人哑口无言,只好悻悻离去。多年后,很多老同事、老领导和学生见面或在信中为他当年不做伪证的正义行为表示感谢。08传奇姻缘幸福家庭年,张耀典家双喜临门,长子张堡光喜得贵子-张学庸,在信阳河南省立第三师范任教的次子张恒光与李荃真(—)结为伉俪。李荃真出生于源潭镇大李湾,一个富裕的地主家庭,李家是一个大户人家,家父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私塾先生,他的父亲是张恒光父亲的挚友,两家世代交好,又门当户对,年,两家主妇同时身怀有孕,两位老人便相约指腹为婚,若两家一男一女,长大后便结为夫妻,双方便割下两家主妇的衣襟,以此作为信物,年张家生下一个男孩取名张恒光,李家生下一女孩取名李荃真,李荃真的父亲曾是张恒先的塾师,他发现张恒先天资聪明颖慧,将来一定有出息,又是未来的成龙快婿高兴万分。张耀典也非常喜欢聪明漂亮、心灵手巧的未来媳妇李荃真,李荃真从小跟着父亲读了几年私塾,不仅学会写一些诗文,也学习了女人的“三从四德”,之后又跟着母亲学会了扎画描云,李荃珍在父母的呵护下,过着幸福快乐的童年。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她12岁时父亲遭到土匪误杀,一个幸福的家庭,瞬间轰然倒塌,噩耗传来,张耀典如雷轰顶,老朋友突遭不幸,他万分悲痛,李荃真父亲去世后,家境逐渐走向衰落,但李荃真学会了坚强。张耀典不忘朋友旧情,赡养其遗孀子女,时时供给钱物,当有人劝他毁弃婚约时,他非常生气的说道:“人不能言而无信,要一言九鼎。夫人而成一诺千金,更无食言者也。要学习《梁书·韦放传》中的南朝梁代韦放所说“吾不失信故友”。人们对张耀典不忘老友,信守诺言的品行,大为称赞,就这样李荃真19岁那年,张家把她明媒正娶。张耀典给儿子完婚后,了却了他多年的心愿。李荃真心地贤良,知书达理,性情温和,是一位贤妻良母,她是个有教养的女子,端庄贤淑,举手投足间也是满满的大家闺秀之风范,结婚后跟随张恒光一起生活,全心全意的照顾家庭,一直全力支持丈夫的工作。年至年,张恒光在临汝中学任校长10年和在南阳师范任校长两年间,他们亲戚的众多子女都随校就读,只好办起了“家庭食堂”。为了能使张恒光安心工作,孩子们安心学习,李荃真起早贪黑,把食堂管理得井井有条,使张恒光没有了后顾之忧,专心专注搞好教育事业。有人说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总有一个默默支持他的女人,李荃真就是这样一个全心全意支持丈夫的女人。张恒光夫妇婚后相继生下了四女一男,李荃真鼓励女儿们,女孩家更要发奋读书,四个女孩子都很争气,先后都考上了大学。即使在张恒光落魄的日子里,李荃真一直陪伴在她的身边,对他不离不弃。年李荃真因病医治无效在许昌逝世,终年83岁。张恒光、李荃真这对钻石婚老人,从意气风发、风华正茂的青年,一直走到满头银发,老态龙钟而相伴彼此。一度携手走过了人生风风雨雨64个春秋,在那动荡不安的战乱年代,他们养育了8个孩子,并把他们培养成国家栋梁之才。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俩休戚与共,相濡以沫,举案齐眉,夫唱妇随,白头偕老,这对风雨同舟、同甘共苦的夫妻,在另一个世界继续过着他们幸福甜蜜的爱情生活。09善心抚孤义薄云天张恒光,李荃真夫妇二人大爱无疆,张恒光的好多亲戚都跟着他求学,无论在生活和学习上对他们关爱有加,都把他们培养成了优秀人才,特别是对他哥哥的三个孩子,视如己出。张恒光共姊妹五人,一个哥哥,两个姐姐和一个妹妹,哥哥张堡光,自东屏(年—年)毕业于信阳省立第三师范,民国时期曾在源潭初级小学(后改为“商小”)任校长。此校是由张堡光之姑家表兄弟王化佛(西北骑兵少将)和王晓舟(地下党)兄弟二人号召商人筹资兴建。张堡光娶牛氏为妻生下张学庸、张学霖(女)兄妹二人,张学庸三岁时,母亲病逝,张堡光又续弦饶良和庄大地主之女薛兰郁为妻,薛氏生下张学选不久,张堡光不幸于年英年早逝,时年31岁,撇下三个年幼的孩子,当时张学庸只有9岁,大哥家里的顶梁柱倒下了,留下三个孩子怎么办?顿时一家人不知所措,面对家庭突然变故,作为弟弟的张恒光,不怨天尤人,夫妇二人一起挑起了抚养侄子侄女的重担。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们二人省吃俭用节衣缩食,把侄子侄女一个个接到学校,和自己的孩子们一起养育,并无微不至的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贤惠善良的李荃真为他们缝补浆洗,生病时悉心照料。张恒光夫妻经过十几年把他们抚养成人,他们也没有辜负叔叔、婶母对他们的期望,也没有辜负张家的声名,数十载寒窗,三人蟾宫折桂。张学庸年毕业于前中央大学医学院并留校任教,年赴前苏联中央医师进修学院学习,年回国到第四医院工作,上个世纪60年代初,应邀赴京参加荣获军队科技奖大会,受到了国家领导人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陈云等元帅和将军们的亲切接见,并与他们合影留念。张学选年清华大学毕业后参军任哈尔滨军事学院教官,张学霦毕业于开封师范大学后到西安某高中学任教。张恒光夫妇的大爱赢得了周围人们的赞誉,这义薄云天之情使张学庸感激涕零,功名成遂的他感激地说道:“叔父对我恩重如山,若没有当年对我的教育培养,也就没有我今天的成就。”张学庸知恩图报,他常引用典故“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养育之恩,没齿难忘”。年他资助在南京中央大学附属中学读书的叔父次女张学霖。年后,叔父被划为右派,家庭生活更加困难,他又主动承担起叔父家四女儿张学慈两年中学和6年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帮其顺利完成学业。在帮助张学慈的同时,他时常不忘在家务农的叔叔,他常常让贤妻韩国媛代他向叔叔寄钱,汇款单上写着“兹寄20元以作小补”。70年代初,张恒光家里的唯一男丁张学笺已过了婚龄的年龄,身家又背有地主、右派这样的家庭背景,在农村根本娶不到老婆,眼看叔父家就要断香火,一家人夜不能寐,食不甘味,焦急万分。正当他们一家一筹莫展时,远在重庆四医大工作的张学庸在百忙之中央人托己从重庆郊区给其带回了一个叫刘秀梅的女孩,二人结为夫妻,一家人皆大欢喜。10教育有方育子成才张恒光夫妇二人,不仅把自己的侄子侄女培养成优秀人才,自己的5个子女也都十分优秀,一个个学有所成,除了他们自身的努力外,也与其父母的教育有着莫大的关系。长女张学雯开封师大毕业后,在西北农学院(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学设备科工作,嫁给了冯友兰的侄子冯宿教授。次女张学霖南京中央大学附属中学毕业,后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军政大学,随军南下到云南昆明,毕业于人民解放军步兵学校转业后在省政府直属机关工作。三女张学黎,年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后分配到湖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工作。四女张学慈年毕业于西安医科大学后,又到第四军医大学进修两年,后任陕西兴平医院院长。张恒光的儿子张学笺自幼随父在黄冈师范附属小学上学,毕业后顺利考入了父亲所在的黄州中学,刚刚上了一年的张学笺,由于父亲年被错划为右派,年4月20日只好随父母一同返乡,在源潭上了一学期,却无缘无故被学校勒令退学,他只好到外地求学,由于没有户口,学校拒收,从此他辍学回乡,紧接着“吃食堂”开始,他再也没有上学的机会了。在那朝不保夕的日子里拖着瘦弱的身体,一边参加劳动,一边刻苦钻研绘画书法,自幼饱受书画文人家庭的熏陶,养就笔墨之气,又有着惊人的绘画天赋,在父亲的荫蔽下,汲取了艺术修养。在父亲的亲授下,张学笺的绘画如虎添翼,突飞猛进。在那个家庭备受政治歧视的年代,经过数10年的刻苦学习和潜心研究,终成为一位有修养、有功底的实力派画家,才得以一枝独秀于中国书画这个舞台之上。张学庸曾送张学笺一副对联:积德百年元气厚,读书三代雅人多。注:详细介绍可在百度网上搜索《张学笺》。11胸怀宽广笔耕不辍年底,张恒光和儿子一起到湖北办理平反手续。应时任湖北省人大主任张旺午三次邀请,在武昌红岗村其家中盛情招待两次,时任湖北省水产品公司书记的王子厚安排张恒光父子俩在武昌南湖家中住了两晚。张恒光划为右派返乡改造期间,虽身处逆境,但胸怀宽广,豁达开朗。坚信党的领导,对国家前途满怀信心,对国家未来充满希望,劳动之余仍坚持读书写字。常勉励子侄自强不息,奋发向上,报效祖国。白天和儿子一起参加劳动,晚上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亲授儿子练习书法、绘画。年年底,张恒光化为右派后,上级有关部门下发通知:下乡监督劳动改造三年后返回工作岗位,等候通知。三年却沉寂长达21年之久,直到年6月14日,那沉埋了21年的冻土,终于被春风吹开融化,正像他写了21年的春联横批那样,终于等到了“春回大地”。平反昭雪后,他携眷兴高采烈地返回他阔别了二十一年。熟悉而陌生、物是人非的黄州中学。此时此刻他心潮澎湃、热泪盈眶、激动万分。张恒光重回黄州中学,不久离休。在此期间参加了《汉语大词典》的编撰工作。这位耄耋老人通宵达旦,废寝忘食地查阅书刊,搜集资料,撰写条目。全力以赴,自始至终,心无旁骛,不遗余力的完成此项工作。尔后去到许昌儿子家安度晚年。奉献教育名垂青史年4月24日,张恒光溘然仙逝。享年87岁,走完了他那光明磊落而又命运多舛的一生。对他的突然辞世,子女们感到万分悲痛。张恒光生前曾叮嘱子女等他去世后移风易俗,丧事简办,不请客不收礼,不办酒席设宴,不做道场……不要大操大办。其子女遵循父亲遗嘱,于27日在许昌殡仪馆举行了葬礼。黄州中学校长李付致悼词,在葬礼上他高度评价了他一生为教育世界事业做出的贡献。参加追悼会的有其子女、许昌亲戚、原临中在许昌工作的他的几位学生,共二三十人。年4月,张恒光去世一周年忌日,原省立临中的部分同事及师生前去许昌祭拜,另有六名同事为缅怀他为人之谦恭、为文之执痴,治学严谨、培育英才,为了寄托哀思,附铭文祭奠故友。宗阳校长仁兄千古吾等先后就读于省立临中,一九三六年——一九四六年时,宗阳张公在长斯校,相处甚契其道德学文,耳濡目染,颇受教益,堪称良师益友,而今辞世经年,不胜殷念,因悼之以铭曰:张公宗阳儒林之杰学识渊博道德楷模所著诗文传世之作挥翰潇洒字字珠珞恪慎办学成果硕硕治校有方名满豫鄂学生升学胜利在握培育英才繁如星座泉任要职功在党国时遇校友交赞我学暗助革命收获人多冷对劣绅从不协妥至今各界扬名不辍贡献国家永不泯磨忆昔相处心犹余乐天命之年惜遇极左妄加罪名终于昭雪忽闻噩耗泪流连颗饥不思食困眼不合时过境迁音容难夺今值周年怀念咏歌祭奠人:白新亭邹立景姜冰如李寿亭候逊斋雷育斋同时张恒光在林汝生前好友、美术老师雷育斋为其精心绘制半身雕塑肖像,自费在临汝瓷厂烧制数10个瓷像赠送给其家人同事及友人。张恒光与老同事雷育斋在许昌合影年4月,张恒光逝世三周年之际,原临汝中学在汝州市文城庙立了一座“河南省临汝中学纪念碑”,并举行了隆重的揭碑仪式。“母校纪念碑文”中撰写了从年至年6月,历时28载,先后共有十一位校长在此任职,“其中以张恒光(—)为时较长,建树最多。恒光校长字宗阳,唐河人,学识渊博,书法俊逸。一九三六年莅汝,凡十年,延名师,明纪律,严招生,重德育,好学向上,蔚然成风。林檎果硕,阵阵弦歌,琅琅书声,切磋于松柏亭下,解惑于桂花堂中。踊跃宣传抗日,砥砺民族气节,芃芃棫朴多精英。附近十余县之有志青年,皆以就读临中为荣。历届学生两千余人……”碑文对张恒光给予了高度评价。张恒光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知识分子,老教授,老校长,书法家。他一生为教育事业呕心沥血,治学严谨,师生敬畏,德艺双馨,桃李芬芳,历数十载而不衰,在临汝中学从教十年,从年到年,整整40个春秋,去世也36年之久,但他的事迹至今仍在临汝传颂,正像年他们书写的那样,曾任河南省立临汝中学校长张恒光名垂汝州教育史册。在汝州教育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臧克家说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生命虽已结束,但人生不会画上句号,人们百年之后不会烟消云散,因为有人记得生前的名和利,在死后渐渐会被人们淡忘,真正使人铭记的是对文化和艺术的贡献,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世界上的一切物质总有一天会消失,但只有文化和艺术生生不息。我们深切缅怀张恒光这位爱国民主人士,甘当春蚕的崇高品质,不断创新的治学精神,身体力行,精心育人的为师风范,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永远铭记他为教育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他把一生无私的奉献给教育事业,其高风亮节、光明磊落的品格精神,永昭后人。张恒光一生淡泊名利,甘为人梯。精勤不倦,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是深受学生爱戴的师长,为人师表。“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千古教诲,他终生都在躬行实践,倾心事业的高洁操行,感动着他的学生,为他们树立楷模,他的一生是报效祖国,奋斗拼搏的一生,是不懈追求,无私奉献的一生,是诲人不倦,教书育人的一生,张恒光名垂青史。

作者简介

党中伟,年生,河南省唐河县源潭镇小李店村委闫庄村人,中共党员,大专学历,英语专业。唐河县第十一届、十二届政协委员、唐河县历史文化研究会发起人、副会长。唐河县曲协理事、南阳红色文化促进会会员、《冯友兰网》荣誉顾问、河南省冯友兰研究会会员、中华党氏文化研究会会员、《党氏家族报》特约通讯员、豫南《三翁堂党氏族谱》主编、《河南党姓志》副主编、《南阳二簧传统剧目选》副主编、《红色源潭》编辑。自年以来撰写民间传说、民间故事、革命英烈、散文等50余篇。作者编撰了《马武传奇》、《吴寿青传记》《张恒光传记》三部中篇人物传记。正在撰写著名地下党人《王晓舟传记》长篇红色文化专著。

1
查看完整版本: 唐河县源潭镇走出来的教育大家张恒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