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张仲景健康文化园拆迁启动南阳医圣祠的劫 [复制链接]

1#

1

南阳有许多文化招牌,在疫情蔓延全球的当下,张仲景当属最应景的一个。无奈南阳的医圣祠,是一个很小的3A景区,规模小,园区建设单薄,没有供游客游玩消费的配套,周边还做成了丧葬一条街,现存的园区很难做成一块儿地方文旅招牌。南阳多年来一直希望推动建设仲景文化园,这个想法在年的8月,终于迎来了进一步推进:8月12日,南阳市宛城区公布了张仲景健康文化园房屋征收补偿安置方案(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告,意味着医圣祠周边区域,已经启动拆迁和建设。“医圣祠文化园建设”是年南阳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重点工程。在南阳官方的规划中,张仲景健康文化园是“九大专项”中“建设张仲景健康城”重大专项的标志性项目:“将以医圣祠为核心建设精品景区,集中展示医圣精神和南阳中医药文化,打造中医朝圣拜祖地、中医药文化旅游地和中医高端人才孵化地。”在南阳地方官媒的报道中,张仲景健康城将是南阳未来着力的定位之一,健康城的空间布局为“一核三园多支点”:“一核心”:市中心城区“三园”:为张仲景健康养生园、文化园、产业园。张仲景健康城将串联起南阳的“仲景元素”,将之前相对孤立的文化和产业,串联起来:张仲景健康养生园包括紫山、麒麟湖、冢岗庙水库、寺沟水库“一山三水”,占地10平方公里,规划特色小镇、居家养老、颐养、医养、疗养、康体运动、田园综合体七大功能区块。?张仲景健康文化园,以医圣祠为核心在仲景路以东、建设路以南、医圣祠路以北、汉城河以西区域,占地亩。张仲景健康产业园拟建设集医疗、科研、培训、康复、保健、养老、护理及旅游于一体的园林式医养结合现代健康产业园。3个园区错位发展——健康养生园突出健康养生和旅游元素;张仲景健康文化园集中展示医圣文化,培训中医高端人才;健康产业园发挥产业引领作用,包括中医药产业基地、科技创新基地、中药材物流基地等。(《南阳市亿打造张仲景健康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7.22)位于市中心的仲景文化园,则是南阳建设张仲景健康城的核心,目前分别涉及到天冠老厂区、宛运客运五分公司、仲景商城及周边居民区等区域的拆迁。(拆迁西界,仲景路)(仲景商城内部)(天冠厂区内的烟囱和南阳地委办公旧址)(一拆迁殆尽的天冠家属区)(无名氏留下的尼采诗句)(区域内的明远顶,古宛城城墙遗址)(拆迁东界,汉城河)(医圣祠街仁济桥以西)(拆迁南界,医圣祠街)

2

翻阅张仲景的资料,发现有关张仲景的身世和经历,虽有历史记载,其人确实存在,但关于张仲景生活的细节,传说居多。一是正史没有为张仲景立传。张仲景经学者考证,如今一般认为是约生于公元年,卒于公元年,其他考证虽然有出入,但至少大概是这个范围。但是《后汉书》和《三国志》,为华佗立传,却没有为张仲景立传。有关他的生平,主要是根据后人的文字辑录和推测,拼出了医者张仲景的一个大概。这个很可能的原因是,张仲景虽然是个名医,但是地位和社会交际,没有华佗高所致。二是张仲景成圣较晚,时间是在宋以后。在中国古代有多次造圣运动,先秦诸子,尤其是儒墨二家,将尧舜禹尊为圣人,将上古帝王神化,成为了流传至今的“神人”、“圣人”。到了汉代,当年造圣的先秦诸子自己也成为了圣人,大概是其交际涵盖君王,学说开山立派,影响流传深远,甚至如儒家,被定位一尊,成为“国学”,这一波造圣,影响最大。再到后来的唐宋以降,都有各种尊圣运动,波及到今天,形成了不少地方特色文化。张仲景便是宋以后的“圣人”。仲景在宋以前,相对默默无闻,远没有诸子百家有名气。到了北宋,中国社会到了一个巨大的转型期,经济空前繁荣,中国社会开始有了“城市”的概念,市民社会形成,各行各业都开始了细分化发展,开始尊奉自己的“祖师爷”。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意义,也是这个时期被北宋的医生发掘出来,开始有了“亚圣”、“大圣”、“圣人”的称谓,到了明代,张仲景被明确地尊为“医圣”,之后对医圣故事的整理和升华,就变得顺理成章。三是关于张仲景的人生事迹,多属传说。有关张仲景医书精明的传说有很多,最早的传说之一,是晋代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提到张仲景给建安七子之一的大诗人、大文学家王璨(字仲宣)看病,说他:?“君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含服五石汤可免。王仲宣听完觉得张仲景胡扯,不喝药,结果“後二十年果眉落,後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终如其言。”这样的故事真实性不可考,夸张的成份也很明显,但足以说明张仲景医术在晋代的民间和业界,得到高度认可。另外,如给汉武帝看病、给人开胸贴膏药、给万年老猿猴看病得琴,要么是穿越时空,要么太过荒诞,后人只用听听即可,不能当真。四是物证存疑。医圣祠上世纪80年代发现一通石碑,楷书阴刻“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墓”,被南阳方面认作是晋代的原件,但在严肃学者那里,存在诸多质疑,不说也罢。总之,有关张仲景的生卒年代、为什么正史无载、是否举孝廉、是否官至长沙太守等问题,争论不休,没有定论,是医学史上的悬案。

3

当然,这些严肃考证并不影响民间对张仲景的崇拜。笔者年幼时得过重病,几乎丧命,母亲心急如焚,在一个傍晚曾带我去医圣祠磕头,后来病果然好了,几十年来,我一直以为这是医圣显灵保佑。民间几百年来,通过种种史料和传说,拼接出对张仲景的崇拜和信仰,有其深刻的需求根源。只有源于对生命和健康最本真的渴望,源于人间的大爱,医圣祠才能至今香火不断。仲景墓到了明清两代,经过了从民间到官方的修葺,形成了较大的祭祀规模,香火旺盛。到了民国建立前,医圣祠已经有祭田亩,达到南阳民间祭祀的顶峰。与医圣祠祭祀密不可分的,是医圣祠街当年的三皇庙,供奉太昊伏羲、炎帝神农、皇帝轩辕,三皇庙与医圣祠组成一套上通远古伏羲女娲造人,神农尝百草,轩辕创华夏的祭祀系统,使对仲景的祭祀和崇拜,上追华夏源头,下有现实归宿:上有三皇开华夏文明,下有仲景医百代疾病。当然,中国的历史总是充满杀戮和毁灭。到了年代末,基督将军冯玉祥主政河南,拆毁了大量寺庙道观,其目的是没收庙产筹集军费、打压依靠宗教串联的地方会社。一度投靠冯玉祥的军阀石友三,正好驻军南阳,于是响应政策,年,拆毁了南阳大量庙宇,包括武侯祠和医圣祠的大部分建筑和文物,当然理由都需要冠冕堂皇——“破除封建迷信”。但是医圣仲景在民间威望极高,信仰基础深厚,也象征着对医界的尊重,很快到了年,由当时国内诸多名人,如章太炎、陈立夫、焦易堂等联合中医行业的人士,重修了医圣祠,使其不至于淹没荒草。年以后,政府也对医圣祠很重视,数次拨款修葺。但无奈到了动乱年代,医圣祠又再次遭劫,院内仲景塑像被捣毁,墓亭、石碑被砸烂,展览品也被洗劫一空。我们看民国的一份老地图。?(在图中,三皇庙街位置就是今天的医圣祠街,原址有三皇庙,年医圣祠扩建,东关三皇庙拆除改为医圣祠大门,不复存在。而今天医圣祠的区域,则被分割成不同区域,原貌不复。图源:《南阳“梅花寨”研究》)经历动乱,医圣祠还是挺了过来,不过年医圣祠扩建,东关三皇庙拆除改为医圣祠大门,不复存在,相当于毁坏了原有的崇拜系统,至今只留南关新街的三皇庙遗存。

4

纵观张仲景的生平和成圣过程,是从民间后来逐渐上升到官方祭祀的过程。到了明清时期,医圣祠和三皇庙附近,还成了医药、丝绸行业的庙会集散地,形成了本地的贸易市场,如果追溯,这也算是南阳“两节一会”的源头所在。如今,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再加上疫情引发了国人对中医药价值的重新认识,建设张仲景文化园就有了新的价值和意义。仲景文化园的建设,必将对南阳东关的老格局形成彻底改变:1、医圣祠周边业态将彻底改变。这里目前是宛运客运站、天冠酒精厂、仲景商城,文化园开建后,这里将成为南阳新兴的文旅地块儿。原有的业态将迁移。尤其是仲景商城,区域内不乏一二十年的老商户,他们将被迁走。2、为医圣祠街的打通增加新的区位价值。市区修路,往往伴随着周边拆迁和新地块儿收储。医圣祠街如果打通,对建业凯旋广场的商业,是一个不小的提升,即打通了西边的客流。同时医圣祠街周边还存在大量城中村,随着仲景文化园对区域配套的提升,该区域有望出现新的拆迁地块儿。3、南阳东关将出现新的文化地标。南阳东关是几十年前南阳对外贸易往来的重要城关集散地,聚集了河街、医圣祠、三皇庙、老一高等文化地标,文化园的建设,将对该区域起到一定的带动,重新发掘其文化价值。该区域的老商业,如新华东商城片区,也有望重新规划。仲景文化园成为新的地标,对南阳城市影响力,也会有所提升。毕竟,仲景在中国,无人不知,在整个亚洲儒家文化圈,也有相当的地位和影响力,是南阳诸葛亮之外的另一手好牌。医圣祠的存废,是一部曲折的地方发展史,其背后折射了不同时代的思潮,拆毁、重建、拆毁、重建,中国的历史在许多细节处,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当下建设仲景文化园的背后,还隐藏着诸多艰难的拆迁:年已入秋,这些被拆迁商户今年年关的生意是不是黄了?这些做了几十年的生意,该搬到哪里?这里的居民将在哪里过年?拆迁后的安置是什么模样?在庞大的历史洪流和伟大的词汇面前,这些也许都变得细碎,不那么重要。「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扫码免费加入大宛楼市读者大家庭获取楼市信息交流置业心得▼

▼更多精彩内容,请长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