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在无锡,看见南阳的未来 [复制链接]

1#

来源:大宛楼市

我曾经问过南阳作家殷德杰。

“您写了那么多南阳的历史人物,您最喜欢哪一个?”

殷德杰说:“古今这么多南阳名人,我最佩服范蠡……范蠡弃官经商,散尽千金,发财后不爱财,这种品质,几千年以来,还没有第二人。所以这么多名人,我最佩服范蠡。”

做官做到“宰相”,发财好似马云,抱得美人归,最后白发扁舟,成为后人口中的传说,能在中国历史上做到如此的人,除了范蠡,还想不到第二个。

无锡是吴越争霸之地,也是范蠡陪着勾践卧薪尝胆,最终励志复国的地方。

在无锡人的考证里,范蠡最终不是去了山东,而是和西施携手泛舟太湖。无锡当地,至今留下了范蠡和西施的种种遗迹。

南阳人来到无锡,因为范蠡的缘故,也会多几分亲近。

也只有到了无锡,才感慨如果范蠡活在当下,大概也会选择无锡作为归隐的地方。

同样是水乡,无锡让南阳人看到了南阳未来发展的模样。

01

无锡的交通:网络密集

从郑州到无锡,四个半钟头高铁,在无锡东站下车。东站不大,出入很方便。

(无锡东站,规模不大)

整个市区分为无锡站、惠山站、无锡东站、无锡新区站,有京沪铁路、京沪高速、沪宁城际等铁路连通。

从无锡出发,半小时到南京,半小时到上海,整个无锡位于环太湖经济圈、长江经济带的核心位置。

伙计巫不苦住在无锡的鸿山镇,距离东站十七公里,和从南阳东站到南阳市中心的距离差不多,但是整个无锡高架和快速路密布,覆盖了无锡市中心到周边村镇,所以整个通行过程非常顺畅。

从东站一路飞驰,开车30分钟就可以通达无锡市区主要区域,如果坐地铁,效率会更高。

密集的路网,四个车站外加一个4E机场加持,三条地铁线(拟建6条)的运营,让无锡的公共交通非常便利。

在无锡考察期间,我们没有遇到太严重的堵车。

02

无锡的命脉在村镇

小巫是典型的小镇青年,鸿山镇人。鸿山镇位于无锡市区东部,工业发达,说是村镇,除了没有高楼,与市区差别不大。

印象深刻的是无锡周边村镇良好的通行条件,柏油马路,路灯配套齐全,村民开着小轿车在乡间往来穿梭,遇到窄道错车,早早地闪灯示意,村镇熟人社会,大家都很礼让。

(鸿山镇的乡间道路)

这里的农村人家显得异常富庶,据小巫介绍,这里一年两季稻米,水田可以养鱼,一亩地一年综合收入可达四五千元,有些农民种葡萄,也获得了可观的收入。

小镇上纵横两条大道,多数农民都搬进了安置房,小镇的一角是密集的工业区。

小巫讲,无锡有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

早上市区的人口都往外面跑,出市的方向交通密集,进市的方向反倒畅通无阻。

从地图上看,无锡的工厂地区都密集地集中在市区外围。我查了查无锡和南阳农民可支配收入:

年,无锡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年,南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两地差了2.2倍。

晚上去洗脚店,问了问服务员工资,来自安徽亳州的服务员说,一个月大概能挣到1万左右,管吃住,买衣服和化妆品花个两三千,能存个七八千的样子。

如果这里的农民进到周边的厂矿,成为流水线上的产业工人,一个月拿到五六千的工资,住的安置房没有房贷,可支配收入达到3.5万也就不足为奇。

可见一个城市拥有工业,解决了农民进城的难题,也整体提高了新市民的收入,带动了周边吃喝玩乐等行业。

小巫给我讲了一个他们的老邻居,来自安徽马鞍山的一家人。

二十年多前,这家人的男主人挑着挑子来到他们镇赶会,在十字路口摆摊卖汤面,就是把面煮熟放上酱汁,给赶会的人吃,大概是生意不错,就留了下来。

后来男人在镇上租了门面,继续做面馆生意,如今子女已经成为了当地人。这马鞍山一家人,也是无锡外来人口落户的缩影——低门槛起步,最终彻底融入。

无锡经济的老底子在村镇,地望比较多。

钱氏家族,出了钱穆、钱伟长、钱钟书一批名人,荣氏家族,年以前,垄断了中国的面粉制造和棉纺织,49年以后,荣氏家族成为民族资本的代表,后来创立了中信集团。

无锡的顾氏家族、华氏家族、杨氏家族、薛氏家族、唐氏家族,都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有过相当影响。这些人,当时也都是无锡村镇工业的领头者或者乡贤。

(怀海义庄)

以鸿山镇为例,出了钱氏家族,我们看钱氏家族的怀海义庄(村上义学),非常古朴,纹饰简单,没有南方盛行的雕梁画栋,也没有去建什么气派的大门,把钱都用在了培养人才的里子上。

无锡的这种风气至今延续,这一点和旧时的南阳很像。

03

满城人文半城水

无锡是花园城市,不仅实现了满城绿色半城水,更实现了满城人文。

无锡土地财政依赖度不高,年统计,只有48%。

所以在无锡,高楼在市区比较集中,其他地带以多层、小高层为主。城中村改造基本完成,市区和郊区都留出了大量的公园、湿地,市区内保留了海量人文景观,你走在街上,就会不经意间遇到历史的痕迹。

(无锡土地财政依赖度较低)

荣巷、小娄巷、清名桥等市区内的历史街区,都得到了较为良好的恢复和保留,与商业结合,为城市留住了步行街,开辟了商业业态。

(蠡园)

令南阳人羡慕的是无锡为范蠡修建了蠡园,依托太湖打造了4A级范蠡蠡湖国家湿地公园,而相应在南阳,却找不到对范蠡太多的纪念。

无锡对于名人和历史异常珍重。

开拓无锡城市历史的泰伯,无锡人为其建公园,为其建祠,小巫讲,他们无锡人有清明登鸿山祭祖的传统。到了清明,他们一家老少总要带上祭品,登鸿山作为家庭活动。

无锡还有一个名人,是梁鸿,就是历史上知名的隐士,无政府主义者,达官显贵要把女儿嫁给他,他一律不娶,偏要找一个黑胖的农妇孟光做老婆。

梁鸿是什么样的人?我们看他写的《五噫歌》就知晓:

登上高高的北芒山,操!

回头把皇都城遥看,操!

高大的宫殿多雄伟,操!

都是老百姓的血汗,操!

苍生苦难无尽无边,操!

梁鸿在历史上不属于什么名角,但是却惊鸿一瞥,留下了“举案齐眉”的夫妻佳话,也拓宽了中国文人的人生路径。

无锡人为这样一位不合群的隐士和诗人,修建了占地亩的国家湿地公园,把绿地和历史留给了市民。

夜晚,无锡人也都趁着夜色跑到梁鸿湿地公园和附近的鹅湖休闲。鹅湖周边有许多僻静处,我们寻找到一处,远远望见无锡市区的灯火,寻得人生片刻宁静。

(鹅湖远眺)

对比之下,南阳同样有一大堆名人,申伯、百里奚、范蠡、董作宾、杨廷宝、严子陵钓台、寺庙……很多体现本地人文的遗存,在商业和地产的发展中,被挤压到没有空间,甚至被毁。

“满城绿色半城水”只是让城市美观,注重人文景观的开发,才能凸出南阳城的厚重。

04

低房价为城市留住人才

在鸿山泰伯祠附近,我们看到本地的农家,将小院子打造成一处南方园林,做点面食和茶点生意。

(寻常农家小院)

在无锡的街头,你也常可以看到类似的茶座,本地人沏上一壶茶,就可以坐在那里聊上一晌。

(无锡常见的街头茶座)

论名气和体量,无锡无法跟南京、上海相比,但无锡却是全国人均最富有的地方。

在年的统计中,江苏省无锡市以人均GDP16.58万居全国第一。往年的人均GDP排行榜中,无锡也一直很优秀,可以维持在全国前四。

不显山不露水,不争第一,安居第二,是无锡人的特质。

令人感到惊奇的是,无锡郊区的房价,竟然比南阳便宜。小巫家在鸿山镇的多层安置房,有正规的房产证,价格在1万左右。

无锡周边房价,1万到2万之间的价格,一大把楼盘,这个价格相对于本地打工人到1万的收入,并不算贵,社保之类在无锡也比较严格,打工人普遍可以使用公积金。

巫不苦这样形容“苏锡常”的房价:

苏锡常的房价要远低于同类型城市,且治安良好,社会基础设施完备。以房价为首的这一系列因素,为优秀技工选地择业提供了“用值”(即无法折现的益处)。

无锡在房价和土地上做出了“牺牲”,用严控房价的方式,换来了工业的繁荣和外来人口的安居乐业。

在一个远道而来的南阳人眼里,无锡让人看到了理想城市的模样。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无锡的确是一个人让人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

历史上的无锡曾有过多次衰落,但无锡能够一次次崛起,在于定位工业发展,不折腾,藏富于民。

用宜居的环境,亲民的房价,完善的城市配套,不断承接了上海、南京等中心城市的外溢人口,想尽办法留住了这些人,增加了本地的人才厚度,以良好的营商环境,招徕了资本。

小巫的这样形容无锡人:

当一些全国性的政策出现时,苏南人非常擅长抓住良机获得盈利。

无锡的城市发展,有许多南阳值得学习的地方。

南阳的未来,也许就是无锡的模样。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