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发布关于加强五一期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有关工作的通知,年五一假期即将到来,人员流动和聚餐聚会将更加频繁,为确保全市假日期间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康,根据省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有关文件精神,提出如下要求。
一、加强风险研判
近期,国外疫情再次出现急剧恶化态势,国内“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骤然增大。随着五一假期的到来和多场大型文旅活动的举办,我市预计将迎来春游踏青、探亲访友、休闲购物、聚餐聚会等活动高峰。各县(市、区)、各单位要清醒认识当前国内外疫情形势的长期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认真总结前期疫情防控成功经验,深入分析假期疫情防控形势,准确掌握疫情防控薄弱环节和关键部位,为科学精准制定防控策略和应急处置方案提供决策依据。
二、夯实主体责任
各县(市、区)、各单位要切实把思想认识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上来,认真执行省、市两级党委、政府的指挥调度,夯实疫情防控“四方责任”,坚决杜绝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要切实履行疫情防控主体责任,抓早抓小、抓细抓实,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过节不忘责任、过节不忘防控。行业主管部门要慎终如始,认真履行疫情防控职责,持续落实常态化防控措施,切实加强景区、商场、超市、酒店、文化娱乐场所等重点单位、场所的防控工作,及时发现苗头性问题和薄弱环节,及时完善防控措施和防控预案,坚决阻断新冠肺炎疫情传播。
三、加快疫苗接种
(一)统筹做好疫苗接种安排。各县(市、区)要把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作为当前疫情防控工作的头号任务来抓,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的通知》(宛防指办﹝﹞48号)。要落实属地责任,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相关部门按职责落实工作。要加强对接,统筹做好疫苗储运、接种组织与安全管理、规范接种、强化救治、应急处置、宣传教育和人员培训,落实相关保障措施,做到接种设备设施配置与接种单位布局设置相匹配、接种人员配备与接种能力需求相匹配、疫苗供应进度与接种工作进度相匹配。对必备的疫苗存储、运输及接种设备设施、接种宣传资料、场地水电等,要按照填平补齐、查漏补缺原则,财政部门要全力支持,确保不因资金问题影响接种工作。所有准备工作务必在五一前落实到位。
各县(市、区)要提前做好接种计划,从方便群众办事的角度出发,根据疫苗供应量和接种任务,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做好“五一”期间接种工作安排,确保接种量平稳,接种工作不断档。要持续做好疑似异常反应监测处置,备足医疗力量,确保疑似异常反应都能够得到及时处理。
(二)坚持疫苗接种精细化管理。坚持接种数量和质量并重,以精细化的项目管理方式保障接种的质量和效果,做到事前有规划、事中有督导、事后有评估。各县(市、区)要细化目标任务,逐级落实到接种点,落实到基层单位、落实到社区网格员。要明确时间安排,坚持挂图作战,按日推进、按日调度。要明确考核督导,按照疫苗实际供应数量考核接种任务完成情况,进度慢的地区要现场驻点督促,推进工作任务落实。要加强单支两剂装疫苗使用培训,细化操作技术规程,确保所有人员培训后上岗,尽量避免抽取剂量不足、过量、以及抽完一剂随手丢掉等接种差错发生。
(三)保障第二剂次疫苗接种。各县(市、区)要进一步细化接种计划,精准测算第一、第二剂次的接种需求,留足一个配送周期内的周转量,合理安排第二剂次接种时间,确保第二剂次的接种需求。要贯彻落实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关于做好新冠病毒疫苗跨地区接种工作的通知》,加强对流动人员第二剂次接种的指导,坚决避免接种第一剂次疫苗人员漏控漏管。要做好宣传引导,普及新冠病毒疫苗知识,引导群众正确理解第一剂次与第二剂次疫苗接种时间间隔的关系,消除对第二剂次疫苗供应紧张的担忧。
(四)避免接种工作“一刀切”。各县(市、区)在工作中要避免粗放式管理,不得对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区别对待,避免对接种意愿“一刀切”,组织工作简单粗放。要及时发现和纠正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进一步提高精细化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四、抓好疫情防控
(一)做好重点人员入宛返宛的健康服务管理。各县(市、区)要充分发挥大数据信息排查优势,及时了解国内中高风险地区人员、入境人员及新冠肺炎密切接触人员的入宛返宛信息,准确掌握其在宛活动行程动态,通知辖区做好追踪登记管理,加强健康宣教,督促做好健康监测和个人防护。要严格落实排查责任,加强对社区、宾馆、酒店等重点场所入宛返宛人员的动态排查并做好登记,出现可疑情况要第一时间报告。
(二)加强进口物品疫情管控。加大对进口物品,特别是进口冷链食品的管理力度,严格落实进口冷链食品“豫冷链”系统登记报备制度,进口冷链食品到达24小时前必须进行报备登记。加强假日期间食品安全排查,加大市场抽检力度,严防经营者违法违规销售、加工、储存存在安全隐患的进口冷链食品。对没有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没有核酸检测合格证明、没有预防性消毒证明、没有“豫冷链”追溯码的,一律封存,暂停销售。坚持人、物、环境同防同测,对相关从业人员、环境要定期开展核酸检测,督促落实个人安全防护措施。
(三)加强医疗机构院感防控。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做好假日期间医疗服务,严格落实各项感染防控措施。要重点加强发热门诊、预检分诊管理,严格落实发热门诊患者、新住院患者及陪护人员和院内工作人员等重点人群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做到“应检尽检”。要加快医务人员新冠病毒疫苗接种进度,做到“应接尽接”“来苗即接”,降低疫情输入后的传播风险。要加强院内工作场所消毒通风,避免院内交叉感染。
(四)强化公共场所疫情防控。一是强化交通出行疫情防控。交通场站、公共交通工具要按照相关疫情防控指南严格落实日常清洁、通风、消毒和从业人员防护等防控措施。在人员聚集场所、公共交通工具要开展健康宣教,坚持“扫码”“测体温”“全程戴口罩”“一米线”等个人健康防护措施。二是强化旅游景区疫情防控。各级疫情防控指挥部要指导旅游景区完善疫情防控方案和应急预案,做好清洁消毒和公共卫生。旅游景区要严格落实分时预约、网上预约,引导游客错时错峰入园,合理控制入园人数,按照不超过日最大承载量有序接待游客。三是强化展会接待单位、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管理,进口冷链食品进货时要查验“三证一码”,提倡公筷制、分餐制,培养勤洗手、咳嗽打喷嚏时注意遮挡等良好卫生习惯。
(五)强化疫情监测预警和快速响应。假日期间,医疗机构要加强发热病人等就诊人员的核酸检测;交通运输、旅游景区等经营单位要加强旅(游)客的健康监测,发现发热、咳嗽等可疑症状者后应立即向当地卫生健康部门报告,按相关规定和程序转至医疗机构就诊,尽早发现感染者和病例。发生疫情后应及时启动应急响应,科学划定风险等级区域,按最小单元精准确定管控范围。要综合运用公共卫生、大数据、智能化手段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追踪管理密切接触者,开展风险人群筛查。疫情防控指挥部各工作组、各工作专班要在指挥部的统筹调度下,发挥多部门联防联控合力优势,快速高效处置疫情,及时有效救治患者,争取在最短时间、最小范围、最轻损失内控制疫情传播。
(六)加强健康知识宣传教育。要根据本地疫情形势和假日特点,采取丰富多样的方式,加强新冠肺炎等重点传染病防控、疫苗接种和安全出游知识宣传,引导公众加强自我防控,倡导人群聚集和密闭场所佩戴口罩,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要加强假期传染病疫情和舆情信息监测,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五、强化值班值守
“五一”假日期间,各疫情防控指挥部、各单位要强化24小时疫情防控指挥值班体系,充实加强值班值守力量,严格执行24小时“领导带班、专人值守”制度,切实落实岗位责任制,各级指挥部五一期间,白班值班人员不少于3人,夜班不少于2人,及时做好上传下达,严禁擅离职守。各级疫情防控指挥部、疫情防控重点单位主要领导、分管领导要确保24小时通信联络畅通,原则上假日期间不出宛,因特殊情况需要出宛的要按规定程序请假。所有工作人员非必要不前往境外或国内中高风险地区,确需前往的,按规定程序报批并执行相关健康管理要求。各县(市、区)、各单位要强化重点时段、重点部位、重点场所、重点人群的疫情防控巡回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严格执行动态信息、隐患苗头报告和重大突发事件处理报告制度,发现问题,立即逐级上报。
各县(市、区)要采取务实贴心到位的举措,主动关心关爱假期值守的一线疾控、医务人员,进一步改善工作环境,及时足额发放防疫津贴和补助,从饮食调节、工作调休、轮训等方面,最大限度地创造有利条件,做好他们的坚强后盾。